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地矿文化 » 文学作品
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钩沉往事,历历在目,让我不禁怀想起地质部门曾经的艰辛与坎坷!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家对地矿系统进行全面改革,将地质工作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地勘单位指令性计划任务和国家拨款逐年减少,生存和发展面临时代的考验, 处境越来越艰难。针对这一困境,贵州省地质局也在积极为全局职工谋生计,找出路。1990海南建省建经济持区,有很多建设工程项目,这是一个天锡良机,地质局抓住这一机遇,很快组建了海口工程公司,要求 102 队尽快抽调技术骨干精英,迅速组成工程处开赴海口,参加海南建省、建经济特区的建设工作。

    我时任二机场机长,10 月份刚好提前完成了煤田钻探生产任务,准备收队。还没有来得及组织大家回队部,我就接到队部通知,叫我提前赶回大队接受新的任务。

    在大队召开的会议上,宣布了省地质局海口工程公司 102 队第二工程处成立,委任我担任工地主任,钻探技术负责,去海口开展工作,施工地热井,地热井造价 30 万元。当时工资是 100 元左右。局里规定了出发去海口的日期和开工日期,因为局里已经签定了地热井施工合同,合同规定了开工日期和完工日期,延期是要付违约金的。队长说:这是一项施工地热井的工程,水井口径大,水井含热水层位深,属淤泥层位,含海沙、贝壳,接近取水层位时要穿过一层火山堆积层,含花岗岩,硬度高,施工难度大。你们是代102 队参加局里公司开拓市场,希望你们为我局、我队争光。目前我队资金非常困难,你们要开拓市场找出路;要改变找矿的传统观念,建立一支走出社会,能打硬仗的施工队伍。适应社会, 适应市场,要锻练成复合型人才,独挡一面;你们去了海口远离大队,没有行政后勤物资保障, 没有设备机修专职技工,什么都要自已独立解决, 要考虑自己能做什么?自己会做什么?

   当时我大脑一片空白,一头雾水。一切都是全新的,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完全是一张白纸。时间紧,任务急,压力巨大,不知从何下手,简直就是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

   队长亲自挂帅,召集物资供应科、车队、修配车间(现立禾公司前身)、水文地质科、探矿科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队长再三强调:这是局下达给我队的任务,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圆满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前所未有的工作,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必须加班加点突击,确保前期的准备工作和钻探工具的加工制作任务,设备按时采购运到海口,不准互相推委扯皮,保证海口工程的队伍按时出发、按时开工。有了队长亲自挂帅,就是我计划筹备工作的坚强后盾。新的钻探设备和钻杆管材还没有到,正在采购当中,因为贵州地质局是从事矿山勘探的,新的钻机设备以及相应配套的钻探工具局里物资供应处全部没有,我也没有见过,只是凭获悉的极少资料临时设计加工制作。我自学过机械制图和电工知识,懂电路图,这次派上用场也有了用武之地。我领了一套旧的绘图仪,把办公卓搬到家里,开始了钻探工具的设计制图工作, 因绘图工具简陋,无法按机械制图规范有比例规范制图,只好绘制无比例的草图,这也给车间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矿山钻探钻孔套管最大口径是 150mm,地热井用套管口径是 220mm、330mm、460mm、600mm。这些大口径夹板我还没有见过,套管夹 板笨重,加工量大,难度也大,首先要设计出来, 要夹得稳重达五六吨重的套管,我没有参考资料, 夹板与套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夹紧力度怎么换算?没有参考资料。设计大了就笨重,浪费材料, 浪费资金,设计小了又夹不稳。我就以在用的口146 套管的夹板为参考,测量,再根据 146管的每米重量,以此为设计参考,设计了几种大口径规格的夹板和夹板专用螺栓。

    井口板的设计,由于没见到钻机,不知道技术参数,井口板的尺寸也遇到了难题。井口板大了安不进去,小了承载不起负荷,会增加操作上的麻烦。我以 XY-1000 型钻机数据为参考依据适当放大设计。大垫叉,大板叉的设计,因为知道使用直径 75 锁接头,钻探管材手册上查得到数据,设计方便。高压管皮管卡,没实物,没资料查,有难度,我去遵义市城区卖胶皮管的商店考查,以此为参考依据设计成锥形内外套式,螺栓拉紧,活动余地大,非常紧固,制图加工而成。

    搅拌泥浆,我们在矿山用的搅拌机,笨重、漏水,不安全,已废弃不用了。一直是用原始的人工搅拌,人工用掏扒搅,效率低下,费时费力。我想,在海口大建设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那么多施工队伍,如果我们仍然用原始的人工搅拌泥浆,有损于我们的资质和形象,必须要改用电动机械化搅拌才行。当时大队资金紧张,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电动机、减速器等设备,我先构思画好草图结构,确定好所需材料和设备,然后去设备后勤科仓库和车间废料堆里找适合能再次利用的材料。终于找到了一台 2.8kw 三相异步电动机, 去电工班借来兆欧表摇测检查电动机绝缘等级是否达标?用手转动转子也旋转灵活,很幸运还能用。我拆下电动机进行清洗,加润滑油保养好, 再加工一个三角槽皮带轮装上就行了。又找到了一个报废的 BW250/50 泥浆泵飞轮,拆除离合器部分,找出角铁,制作搅拌机底座。我根据搅拌轴需要的转速 / 分,结合电动机 1470/ 分,算出电动机皮带轮的直径。很快一台电动搅拌机就设计制好了图纸,送到车间加工好了。

    钻具、钻头的设计,只听队长介绍地质构造说是海洋淤泥,含粗海沙、贝壳、海水,如何设计适应这种地质构造钻进钻头呢?首先考虑的因素就是泥浆冲洗液排砂流畅,切削具硬质合金出刃高的特点,我们设计出了四组高桩钻头。开孔口径是 600mm,加工开孔管我队没有这种管材, 也没有大口径套管车床,开孔管设计好了以后, 我去求助兄弟单位 114 队车间帮助,顺利地加工好了开孔管。在各种钻具钻头上,合金用量大, 因此镶嵌合金的开槽很多,工作量大。车间为了图快要采用气焊割枪开槽,我们向车间师傅耐心解释。说明因为钻头上合金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旋转切削力,气焊割的槽间隙大,焊料不足以稳固住合金,易松动掉落,采用铣床铣槽,精度高, 性能可靠,虽然慢点,但是能满足合金与槽之间的配合尺寸,很牢固。

   钻塔采用四脚管子塔加重型 23.5 米,理论值承载负荷多少?实际能承载多大负载?这些因素都是未知数,牵涉到成井套管要分成几段下? 分段处又存在密封止水问题,分段多了有止水失败的风险,分段少了又担心套管、钻机、卷扬机和钻塔重量承载不了!

    局里规定的出发时间越来越近了!各部门加班到晚上 12 点,周日不休息,苦战了两个多月, 各种钻探工具、设备等终于全部完工顺利装车, 1991 年春节前夕出征。临行前,大队领导、各科室部门为我们送行,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大队领导和全队职工的欢送与期盼中出发了。我此时的心情无比激动,而又倍感压力巨大!我们将要去开拓和奋斗的地方是陌生的,工作程序也是陌生的,大队在如此困难的资金下,为此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我心情十分沉重。心里在想,必须以百倍的努力,拼命完成好局、队交给我们的任务,大有壮土断腕一去不还的感觉。一路上我心情十分忐忑,我设计的那些钻探工具、设备都没有条件试车、试用,到底能不能用?好不好用?能承载如此巨大的负载吗?只知道钻机、卷杨机单绳提升能力为 3.5 吨,因此设计采用四滑轮组起下钻,提升负载,理论值可行。但是起钻时还受到钻孔壁的摩擦力阻力增加的负载影响还行不行?有待检验!

   到了海口工地上,我们重视加强职工的思想宣传工作。机场会议上,我告诫大家:

   出发时说我们是 102 队选拨出来的精英, 技术骨干,这些都言过其实了!我们哪里是什么精英?那是队领导和全队职工对我们的鼓励和期望,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和压力。海口施工队伍那么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才知道!摆在我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工作,我们对施工技术状况还是一张白纸,我们还是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你们几个班长原来曾经是机长抽调来的,在矿山钻探中个个都是高手,但那都是过去了。希望大家,特别是班长,要认真执行设计施工方案,精心操作,对工作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随时注意观察突发情况、发现异常情况,沉着处理。

    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决心也很大,都表示了决心。

    经过紧张有序的安装准备工作,一切就绪, 准备开工。我设计加工的泥浆搅拌机一次试车成功,性能稳定,运行平稳,搅拌效果好,效率高。准备迎接开工典礼,接受业主的检查验收,才能获得预付款给付,钻探设备也是新的,同志们也个个精神饱满,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业主来。事后得知,业主早已派他女儿,一个年轻的小女孩悄悄的视察过几次了,我们安装时她就常来,开工典礼时她也在场;业主对我们的设备和人员素质都非常满意,春节时还给我们送来猪肉慰问。

   开工后,井口板安装合适,垫叉和大扳叉、开孔管、钻头、钻具等都实用,效率很高。兄弟单位来参观后赞不绝口,还借我们们套管夹板去用,借我们的钻头去仿造。这让我感到一丝丝欣慰与踏实。

   开钻后发现钻机齿轮箱漏油,停下来不漏, 运转时就漏。经过仔细检察后发理,是齿轮箱体有个小洞,不是什么大向题,有的同志提出退回厂里,我说一个小洞而已,不必要;再说我们工期也等不起,我们用一根铝丝插进小洞里,铆好就不再漏油了。钻进了几十米以后,从井内翻出来的泥浆在循环系统溢出,淹了井台。经过观察分析,是泥浆与淤泥混合以后泥浆变浓,因循环系统短了,泥浆中粗砂沉不下来,直接流入泥浆池中,所以泥浆池很快就满了,泥浆才会四处横流。我们添加泥浆处理剂调整泥浆性能,加长了循环系统,再多转几道弯,就减慢了泥浆流速, 有利于粗砂沉淀,然后人们不停地在循环槽里用铁铲除砂装在手推车里,运到别处倒掉。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钻井用的是自来水公司的水,经常停水待工,这令我心急如焚。因为停下来以后,钻孔中泥浆沉淀,上面变成清水,孔壁遇水垮塌,孔径变大, 很难处理。机台旁边就是个水塘,我不知道是不是渗入的海水,我用塘里的水在桶里搅拌泥浆测试,性能基本可以,于是买了台手提式潜水泵抽水搅拌泥浆,生产得以恢复。

    解决了水,电又出现了问题,经常停电,我冥思苦想。突然一辆汽车开来,车灯光晃得我净不开眼,我突然受到启发,汽车灯泡是 12 V, 就用车用灯泡接在 12V 电瓶上,塔上一个灯泡, 塔圈两个灯泡,完美的解决了停电带来的停产。钻进途中,各种机械故障和问题不断的出现:

    一是钻机高压齿轮油泵漏油喷射,一箱液压油喷泄掉大半,喷射得操作人员满身是油,井台遍地是油。把油泵拆下解体,发现是泵体 O 型密封圈冲破了,又不知道密封圈型号,带着坏的圈去海口市密封件商场配,因坏的密封圈已变型, 只好凭经验多买几个回来装配,终于修好了钻机高压齿轮油泵。

   二是钻机高压油管接头处爆裂,没有备用油管更换,怎么办?我们现设计油管人工接头组件, 绘好图纸拿去机加工单位加工,加工件接油管方便灵活、好接实用。

   三是钻机卡盘活塞杆断,我们拆下来,测量尺寸,设计将活塞杆断处钻孔,攻丝扣,用 135 系柴油机连杆瓦紧固螺栓与之配合,装在卡盘上, 效果非常好,经久耐用,再也没有断过。

   四是钻机离合器调到顶点都打滑,带不动负荷,检查发现,是离合器压爪磨损,我们拆下压爪,用电焊条堆高磨损面,再用磨光机磨成原样圆孤形,装在离合器上,效果很好。

   五是钻机、卷扬机水刹车水泵经常泵不上水, 放个水箱在井台上又占地方,我们在钻塔一层搭个平台架子,安放水箱,水从高处流到卷扬机代替了水泵,既方便可靠,还免去了水箱占据井台面积,人员走动、操作都很方便。

   六是钻机立轴钻杆变丝接头与钻杆锁接头外型一样,但是细丝扣有区别,容易混淆。用错了, 就会损坏立轴钻杆丝扣,就要把立轴钻杆送去重新车丝扣,立轴钻杆重达一吨,7 米长,也不好装车运输,那么重,加工单位也不愿加工。我们设计了一个过渡接头,和钻杆锁接头配合,只换过渡接头,不会损坏立轴钻杆丝扣。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七是钻机卡盘滚轮掉了两齿,调了面以后又断了两齿,彻底报废了,备用件也没有,停产了。派人去北京地矿部所属的张家口探矿机械厂购买,等了一个星期,音讯全无,那时没有手机, 只能去邮电局打电话,又没有联系方式。我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看着坏滚轮发呆。我反复观察研究,发现齿条与齿轮之间配合并不精密,有一定的间隙,如果用电焊条将断齿处堆高,再用三角锉刀锉出 60 度齿状,再与齿条反复配合观察, 再修磨,应该行!说干就干,我干了几个小时, 放在齿条上反复滚动,都很规则,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来。心情十分喜悦,我一鼓作气,马上安装在卡盘上,经过起动钻机,反复试验都滚动灵活正常,没有再断齿,完全可以正常使用,我马上通知上班,这个修复的滚轮一直用到完工都仍然能用。

    八是 BW850 泥浆高压泵的活塞磨损后没有配件换,向兄弟单位求助,在兄弟单位备用泵上折下来,再磨损了,就买矿山用输送机的输送带, 画好模样用刀削下来装在活塞上替用。进排水阀密封片磨损了,也买不到,就去海口市胶杂件厂联系加工,厂方说可以加工,但是要我们提供模具,这可是一个新课题呀?我们不懂模具技术, 咋办?向厂方咨询学习模具知识,并参观厂方一些模具。回来边绘图边思考,终于绘制出了模具图,送到机加工单位加工出了模具送到胶杂件厂加工出了进排水阀座密封片。

   高压泥浆泵三通缸套和密封圈常坏不能使用,临时改用两个水管闸阀代替,我设计了一种“球阀式三通”,彻底颠覆了原机三通的结构。采用钢珠弹子调节泥浆流量通向,方便小巧、灵活耐用,更换钢珠又方便,性能可靠。(这一发明刊登在地矿部《探矿工程》1992 年第542

    随着钻孔的加深,负载越来越太,下钻时卷杨机如果不用水刹车,刹车片都发红冒烟起火, 是检验钻塔负载和四轮滑轮组的时侯了,结果一切正常到成井完工。

    抽水试验时,曾经一波三折,大家都非常着急,恢心丧气的,我更着急。我鼓励大家坚持信心,克服困难,查找原因,大家冒着烈日酷暑, 经过几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抽出了热气腾腾的的热水,大家欢呼雀跃,出水温度越来越高,水量越来越大,水温 52 度,出水量 53/ 小时。此时的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结果证明了我们设计的套管止水托盘是成功的,操作是完美的,得到业主的好评。几十万的工程款算是拿到手了, 为我队争了光,提高了我队的知名度。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必须未雨绸缪。在地热井施工时,我观察到,海口工地很多,打井的很少,几乎都是打基桩的,我一有空就去基桩工地看别人施工,学技术,看人家的钻头结构等, 为了仿造钻头和灌浆工具,我们准备一根 10 厘米长的木棍放在钻头边作为参照物进行拍照,回来通过换算出实际尺寸制图。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入基桩施工。

    三十多年过去了,但这些经历,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与坎坷,但看到地质工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在不断走向未来与辉煌,我们这些老同志也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上一篇:
下一篇: